作为庭园珍品的牡丹,自古以来就备受人们喜爱,不管是达官显贵,还是寻常人家,都会被绚丽多姿的牡丹花吸引。正是出于喜爱,牡丹被人们赋予了“富贵”、“吉祥”的美好寓意,常常出现在我国绘画和刺绣作品中,从庭院一隅走进了大雅之堂。
芍药科仅芍药属1属,约35种,主要分布于欧亚大陆,少数产于北美洲西部;中国有11种,分布在西南、西北、华中、华北和东北。牡丹是芍药科芍药属的代表种,特产中国,虽然是著名的观赏花卉,但却属于小灌木。成年的牡丹高1~2米,花朵较大,有黄、紫、红白等多个颜色,盛开时直径可达20~30厘米,常常单生于茎的顶端,在周围绿叶的映衬下显得更加出众。目前,河南洛阳和山东菏泽等地培育出的品种最多。每年4月洛阳都有盛大的牡丹花卉观赏活动。
除了观赏价值,牡丹还有药用价值。牡丹的根皮称为“牡丹皮”,也叫“丹皮”,为著名中药,是凉血、活血、散瘀的有效药。另可活血消痈,用以治疗肠痈之症。现代医学研究发现,牡丹皮还有降血压的作用。
芍药是牡丹的近缘种,其不同点是牡丹为灌木,花盘包住心皮,小叶有分裂;而芍药为多年生草本,花盘不发达,仅包心皮基部,小叶不分裂。人们视芍药为“花相”,与“花王”——牡丹相映成趣。
牡丹之名源
“牡丹”之名因何而来,目前尚无定论。有人认为:“牡指雄性之物,丹为朱红之色,牡丹多用根部分株繁殖,一般不用种子,因作‘牡’;入药以单叶(即单瓣)红花者为用,故称牡丹。”李时珍则曰:“牡丹以色丹者为上,虽结子而根上生苗,故谓之牡丹。”台湾历史学者李树桐曾考《唐史新论》,对牡丹之名源也有涉及。他认为,因武则天喜欢改革,于是把古代木芍药(古人称牡丹为“木芍药”)的“木”字改为“牡”字(因“木”与“牡”同音),把“芍”字漏掉,再将“药”字改为“丹”字(唐人称“仙药”为“仙丹”),从而合成“牡丹”之名。“牡丹”二字还指男子赤诚或赤心,意天下男子均对她忠诚。武后为牡丹定名后,先令宫中改称,于是“牡丹”之名就出现了。推算其时间大概在武后称帝后,大举改革之时。从牡丹初盛于唐朝武后时代看,上述论争也确有合理之处,不失为一家之言。
丰富的牡丹基因库
牡丹是原产于我国的野生植物之一,后经人们长期引种驯化,才发展成为庭园观赏花卉。经科学家调查证明,野生牡丹原产分布地主要在西北高原至秦岭一带。后来的长期考察又发现,在我国其他地方也有多处野生牡丹,如湖北省神农架地区。
湖北省保康县境内曾发现上万株野生牡丹,品种达10多个,花色多样,有纯白色、白色带斑和大红等。本来国际上认为,世界上的野生白牡丹已经绝迹,但却在保康县境内发现了,实在是一奇迹。而且,这使得人们不得不重新认识:牡丹的野生种是否仅限于西北高原?
1989~1992年,湖北省林业厅组织的科学考察队在神农架林区以及襄樊、郧阳、恩施土家族自治州的一些深山中,意外发现了大批野生牡丹,专家们推断这里可能是南方牡丹的原生地区。
令人兴奋的是,在安徽巢湖、湖南龙山县、云南大理苍山及玉龙雪山乃至西藏灵芝地区均有野生牡丹被发现。野生牡丹在我国分布之广,为培育牡丹新品种提供了极为重要的基因库。
牡丹何时到人间?
史料记载,牡丹最初是作为药用植物被人发现的。从神农尝百草时代开始,就有人接触到了牡丹,但经过很长时期,直到《神农本草经》问世,牡丹才被世人知晓。此书中记载的上品药物中就有牡丹,指出用它的根皮入药,可以活血化瘀。由于牡丹为良药,人们开始大量引种栽培,在精心培育下,牡丹的花朵越来越大,色泽也越来越多。人们逐渐发现牡丹除药用之外,还可以赏其花朵。
现在,在河北省柏乡县还流传有“汉牡丹”的故事。这间接证明了从汉代开始,人们转向以观赏为目的栽种牡丹。首先引种牡丹用以观赏的应是民间百姓,后来,由于隋炀帝在河南洛阳建西苑,民间进贡了大量牡丹,这才使牡丹从寻常人家飞入皇宫,一下子身价百倍,被后人冠以“花中之王”,“国色天香”等美名。
牡丹各地美名扬
牡丹先是盛于唐代的都城长安,后又传到河南洛阳,继之到了安徽亳州、四川彭县,而山东的曹州(今山东菏泽)更是后来居上。
唐代牡丹,据说始于武则天称帝时代。当时长安的牡丹来自汾州众香寺(山西境内),到了唐开元中,长安牡丹已有多色品种;至唐天宝中,牡丹日益繁盛。当时牡丹多在皇宫、寺院和官署中栽培,繁盛之景非言语所能形容。据《酉阳杂俎》记叙:“长安兴唐寺有牡丹一棵,元和中著花二千一百朵。”唐代诗人刘禹锡有诗曰:“惟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这“国色”二字简直就是“国花”的同义语。逢牡丹盛开时,有牡丹花的人家门前车水马龙,“无人不道看花回”,其盛况决不亚于今天日本的樱花节。当时花价也昂贵,以致有“一本有值数万者”的记载。
洛阳牡丹自隋朝开始即有,唐代渐渐多起来,以北宋时最盛。这与洛阳当地的气候、土壤等环境很适合牡丹生长有关。宋代大学士欧阳修在他的著作《洛阳牡丹图》中写道:“洛阳地脉花最宜,牡丹尤为天下奇。”
天彭牡丹,即栽培于四川彭县境内天彭门的牡丹。天彭牡丹盛于南宋,著名诗人陆游曾在四川做官,看到天彭牡丹之盛,曾在其所著的《天彭牡丹谱》中指出:“牡丹在中州,洛阳为第一。在蜀,天彭为第一。”
亳州牡丹,起源较晚,始于明代,品种极多,有很多私人园林皆引种此牡丹。明代文人薛凤翔曾作《亳州牡丹史》,书中详细介绍了亳州牡丹的情况。但由于种种原因,该地牡丹后来逐渐衰落。
曹州牡丹始于明代,并输送种苗到亳州。万历年间,牡丹极盛,《五杂俎》中记曰:“曹南一路,百里之中,香气逼鼻,盖家家圃畦中俱植之,若蔬菜然。”说明当时牡丹种植之广、数量之多。到了清康熙七年,山东人苏毓眉到曹州做官,看了曹州牡丹的盛况,写下《曹南牡丹谱》,书中赞曹州牡丹:“即古之长安,洛阳,恐未过也。”后来,余鹏年作《曹州牡丹谱》详细介绍了曹州牡丹的方方面面,被认为是重要的牡丹专著之一。
辽时,北京名燕京。据《辽史·圣宗本纪》记述:“统和五年三月癸亥朔,(圣宗)幸长春宫赏花钓鱼,以牡丹偏赐近臣,欢宴累日。”说明当时北京已有牡丹。到明清时代,北京牡丹栽培已不限于皇宫内,许多园林场所都大种牡丹。明代西直门外的极乐寺,栽种了许多牡丹,据说清初有个亲王去该寺观赏牡丹,为之感动,就在寺门上悬挂了新的匾额,题名“国花寺”,百姓见此就普遍称牡丹为国花,大概牡丹正式被看作国花就是从此开始的。今天北京的牡丹更为繁盛。
国花,我投牡丹1票
我国评选国花时,牡丹和梅花势均力敌,结果有人提出将二者同列国花。笔者认为选国花仍应以一种为宜。在充分的比较下,多好的花也会有差别。梅花的确是我国古老花木之一,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地位;但从梅的分布来看,因气候条件所限,它比较局限于南方地区,在北京不能露地过冬。北京作为首都,如果选梅花为国花,首都都不能多见,则实有说不过去之处。有人说牡丹为富贵花,不宜作国花,实际上是由于牡丹当时被帝王显贵请入宫廷宅院,宠养起来之后,才被人误解为富贵花的。
牡丹的野生种侧重生北方,栽种地域也扩大到了江南,容易为各地人所见;且牡丹花大得动人,色彩艳丽,在我国栽种、观赏的历史也很悠久;有关牡丹的传说故事、诗词文章数不胜数。因此,评选国花,笔者投牡丹1票。
责任编辑王亚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