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果树栽培 / 白对虾桃拉病防治初探

白对虾桃拉病防治初探

南美白对虾原产于太平洋西海岸至墨西哥湾中部,自1988年被引进我国以来,人工繁育和种苗批量生产相继获得成功。1998年起在我国南方各省区进行规模养殖,不久上海地区也开始试养,并且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

南美白对虾桃拉病毒病是因从国外引进南美白对虾亲本而传播到我国大陆及台湾地区的,1999年该病在台湾地区大面积暴发,使台湾地区南美白对虾养殖生产遭到严重挫折。2000年以来,该病在广东、广西、海南等沿海海水养殖密集区均有发生,并逐步蔓延。去年7月以来,上海市崇明县养殖南美白对虾的部分区域也相继暴发桃拉病毒病,使该区域白对虾的养殖成活率大大降低,部分池塘几乎绝产。与此同时,笔者对该区域内其中3口虾池进行了防治试验,效果较为显著。现将试验情况汇报如下:基本概况

试验池位于崇明东旺沙养殖基地,3口虾池总面积为8亩,池深1·5米。去年5月20日放养规格每尾为0·7—0·9厘米经淡化至8‰盐度的虾苗,放养时池塘水深为60厘米,水色嫩绿,水质pH值为6·5,盐度为6·5‰—8·0‰(根据虾苗淡化的程度,把蓄贮的海水通过注入淡水后进行调整)。水温22·5℃,其它如氨氮、亚硝酸氮、硫化氢等水质指标均属正常。养殖期间,根据虾的生长要求分阶段投喂南美白对虾专用饲料(幼虾料、成虾料),养殖期水位一般保持在1·2米左右。水位主要是通过加注“新水”(进水水源也有一定的盐度,且池塘进排水系统没有严格分开,故平时只进不排)和降雨等因素控制的。发病症状与水环境状况

去年7月14日,检查食台后发现3号池(3亩)虾的吃食量有所减少,巡塘时发现有2—3尾病虾在池边缓慢游动。捞起后放入小容器内暂养,半小时左右即死亡,以后两天病死虾数量逐渐增多,池边每日可见病死虾20尾左右。7月16日,2号池(2亩)对虾也感染该病,而1号池未见发病。

用肉眼检查病虾,可见其附肢颜色变红,近末端颜色更深,较大规格的病虾步足末端有蛀断、溃疡现象,两根触须、尾扇、胃肠道均变红,且胃肠道肿胀(肠内有少量食物),肝胰脏肿大。透过部分病虾的甲壳,发现肌肉由原来的半透明变成白浊,尤其是腹部末端,似甲壳与肌肉分离状,部分病虾的头胸甲处出现白斑,镜检发现甲壳和胃肠壁压片红色素细胞扩散。

病死虾规格一般在4—8厘米,发病虾池水色浓绿,透明度在13—20厘米之间,盐度在4‰—6‰,水温27℃左右,pH值为8·7—8·8,其它如氨氮、亚硝酸氮、硫化氢等均属正常范围。防治情况

去年7月17日,开始进行综合防治。采用内服与外用相结合的治疗方法,同时,采取换水或全池泼洒有益菌群调整其水环境。

1、用克抖威(A、B型)拌食后内服,用量为每2·5公斤饲料中各添加A、B药50克,每天投喂3次,连续投喂7天为一疗程;1号池连投2天进行预防一次。

2、在内服药饵的第2、4、6天下午分别使用一次外用杀菌药物二溴海因进行全池泼洒,浓度为0·3克/立方米;1号池泼洒一次。

3、停药后3天各池泼洒一次有益微生物菌群————畅想2号(主要成份为厌氧菌和光合细菌),使池水浓度呈15克/立方米。

4、治疗结束后15—20天再预防一次。防治结果

3号池最早发病,虽治疗的第2天病死虾数量在增加,甚至第3天死亡数量达最高峰,但以后逐渐减少,第7天后停止死亡。2号池起初病情较轻,但发病后进行过一次大换水,然后再进行药物治疗,所以对虾死亡情况较为严重。后通过延长治疗期得以基本控制,但至捕捞时还存在零星死亡现象。另外,1号池由于及时采取了预防措施,故至捕捞时未见发病。防治体会

1、导致2号、3号池发病的主要原因之一,可能是由于引入了进水河中发病池水而诱发的(附近虾池发病后进行大排水)。故养殖后期池塘加水主要是使用囤水池经消毒的水。

2、从2号、3号池的治疗情况看,初步得出该病发生后虾池不应换水,故水质特别差,尽可能使用有益菌群来调节水环境。当然,使用有益菌群应注意:不能与消毒药和抗生素药物同时使用,一般用药3天后待药性基本消失再使用,用后半个月内不需换水。

3、崇明部分地区采用纯淡水养殖南美白对虾,但也有极少数虾池发生桃拉病毒病,然而发病率远远低于半咸水养殖。

声明:本文转自网络,内容仅供参考和知识交流分享,不代表宜都市大博雅盆景园立场。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7img.cn/2022/10/13/256646.html

博雅园主编辑

爱好盆景、根雕、奇石、花卉、园艺
有2匹猫猫:花妹、小咪
上一篇
下一篇

为您推荐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18827251684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daboya@foxmail.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日全天节假日不休息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