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果树栽培 / 沙田柚桔实雷瘿蚊的发生与防治

沙田柚桔实雷瘿蚊的发生与防治

桔实雷瘿蚊属双翅目瘿蚊科害虫,近年来在广东的梅州地区发现其危害沙田柚和蜜柚等果实,其成虫产卵于柚果果蒂附近的白皮层内,孵化后的幼虫蛀食该皮层,造成柚果未熟先黄和落果、烂果。由于果农对该虫的了解较少,防治上缺乏针对性,往往造成较大损失,因此有必要对此虫的形态特征、生物学特性、发生规律和防治措施等作一些介绍。

一、形态特征

成虫体小,像小蚊子,雌虫体长2·2~3·1毫米,翅展4·1~5·0毫米,触角细长,14节,约2·0毫米,除端节为锥状外,其余各节均为短棒状,腹部末端有一条近腹长且能伸缩的产卵管;雄虫体长1·6~2·1毫米,翅展2·8~3·8毫米,触角细长,26节,念珠状。雌雄虫的触角每节基部周围均着生8~9条环状毛,前翅翅脉部分合并和退化,只有2~3条纵脉,膜质透明,被黄褐色细毛,并有金色鳞片,触动时鳞片易脱落,后翅特化为平衡棒。

卵椭圆形,两端较钝,表面光滑,长0·28毫米,宽0·09毫米,初产时浅白色至透明,后颜色逐渐变深。

幼虫3~3·5毫米,13节,头退化,初孵时为米灰色,后变黄,老熟时为红色,呈扁纺锤形。

蛹外被褐黄色丝茧,为裸蛹,长2·0~3·0毫米,腹部9节,体呈红褐色,头顶有两根毛状触角。

二、生物学特性

桔实雷瘿蚊成虫喜阴暗,白天多停于背光的暗处,夜间活动,无趋光性,飞翔缓慢,多在黄昏时候羽化,刚羽化的成虫伏于土表和隐蔽场所,羽化后隔数小时即能交尾产卵,卵主要产于柚果果柄周围的白皮层内,在幼果期成虫产卵后果蒂周围表面出现浅黄色小针眼点被害状,卵散产或数粒并列。成虫可在同一柚果中重复产卵,导致同一被害果内有时幼虫龄期相差很大。

孵化后的幼虫在柚果白色皮层内取食,有时也可沿心柱潜食,但未发现其危害果肉。随着虫龄的增大,果内果外危害状明显,白皮层内的幼虫蛀食处可连成隧道,隧道内有褐色至红色的粉末,果表受害部位出现流胶,逐渐形成褐色腐烂状,柚果逐渐黄化、脱落。幼虫危害部位以果蒂为主,果腰次之,其它部位则很少。被害果内单果幼虫数量差异很大,少时1~2头,多则近200头。幼虫老熟时则离果入土化蛹或越冬。幼虫不甚活跃,但老熟幼虫能弹跳,借此作一定距离的扩散和传播(远距离传播则靠气流、水流和果品调运)。

三、发生规律

桔实雷瘿蚊在广东梅州地区1年发生4~5代,1~4代在柚园中完成,以第4代的老熟幼虫进入土壤中越冬,幼虫在土中的深度为1~20厘米之间,第5代的幼虫随采收后的柚果在室内越冬,等到柚果腐烂后老熟幼虫才爬出果外。在柚树收花至初果期,越冬幼虫从土中上升到土壤表层化蛹。第一代成虫始见于4月上旬,5月下旬为幼虫第一次危害高峰,幼虫第二次危害高峰则在7月上旬~8月中旬,这是全年危害最严重的一代,其次是第一代,11月中下旬幼虫开始陆续进入越冬阶段,世代重叠现象明显。

桔实雷瘿蚊的发生与环境湿度关系密切,在有该虫发生的果园湿度均较高,同一果园内阴坡面比阳坡面发生重,靠近水坑或水沟的植株虫果率比其它地方要高。

四、防治措施

1、加强检疫:桔实雷瘿蚊的远距离传播主要是靠柚果的调运,而目前我省只在梅州地区发现有该虫危害,因此对疫区调出的柚果必须进行认真检疫,避免传播蔓延。

2、农业防治:冬季进行果园清洁,对过密的果园进行适当疏剪,增强通风透光程度,降低果园湿度,减轻该虫危害,春季结合施肥进行翻土灭蛹。

3、人工防治:从4月下旬开始,对落地果要彻底清除,对有虫果要随时摘除,并集中烧毁或用药剂处理,将幼虫杀死。

4、药剂防治:

地面毒土:在3月下旬开始,用3%呋喃丹颗粒剂或5%甲基异柳磷颗粒剂,每亩用5公斤,拌细砂施于果园土壤中,毒杀土层中的幼虫和蛹。

喷雾土表:在4月上旬开始,用克虱星乳油500倍,或50%辛硫磷乳油500倍、40%甲基异柳磷乳油500倍喷施柚园土壤,以药液能渗入土壤5~7厘米为宜,毒杀土层中的幼虫和蛹,两周后施第2次药。

喷雾树冠:在4月上中旬和6月下旬左右第1代和第2代成虫羽化高峰期,用克虱星乳油600~800倍,或50%辛硫磷乳油500~600倍、40%甲基异柳磷乳油500~600倍喷雾树冠,毒杀成虫,每个成虫峰期喷药2~3次,每次相隔7~10天。

声明:本文转自网络,内容仅供参考和知识交流分享,不代表宜都市大博雅盆景园立场。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7img.cn/2023/05/24/364720.html

博雅园主编辑

爱好盆景、根雕、奇石、花卉、园艺
有2匹猫猫:花妹、小咪
上一篇
下一篇

为您推荐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18827251684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daboya@foxmail.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日全天节假日不休息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