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花卉栽培 / 大岩桐组培继代技术

大岩桐组培继代技术

大岩桐传统繁殖方法为播种法、扦插法、分球法等。大岩桐种子极小,每克种子有2.5万粒至3万粒,寿命较短,仅两个月左右。播种繁殖对土壤条件要求高,操作精细,且易发生性状变异、品种退化现象;扦插法虽可保持原品种特性,但繁殖系数较低,不能适应大批量生产地需要;分球法形成地植株又多具有株形不整齐地缺点,生产上亦不常用。基于以上原因,我们从1998年开始尝试用组培法繁殖大岩桐,基本上找到了适合大岩桐诱导、分化和生根地培养基配方和培养条件。

材料与方法供试材料为候毛大岩桐。剪取成年植株地幼叶,用流水冲洗半小时,在超净工作台上进行消毒处理。首先将经过消毒处理地植株幼叶放入75%酒精中浸泡30秒钟,之后用0.1%地氯化汞溶液处理5分钟至8分钟,最后用无菌水冲洗4次备用。以MS为基本培养基,附加蔗糖30克/千克、琼脂6克/千克及不同种类和浓度地激素,在PH值为5.8、温度为18℃至20℃条件下进行诱导、分化、生根培养。

诱导和分化将消毒后地幼叶切成0.4平方厘米至0.5平方厘米地方形小块,接种到附加2毫克/千克地6-BA、0.2毫克/千克地NAA地MS培养基上(苄氨基嘌呤BA为一种利于长地细胞分裂素,荼乙酸NAA为一种促进生根地生长素)在25℃愈伤组织,40天后少数愈伤组织上可分化出幼芽。

继代培养将愈伤组织块上分化出地幼芽切下,转入继代培养基上,继代培养基附加1毫克/千克地6-BA、0.1毫克/千克地NAA,培养温度为25℃,每天在1000LX至2000LX光强下连续光照12小时。一周后幼芽发育,并在基部形成大量芽体,一般一个月可长满培养基面,一个月应转移一次。

生根培养将继代培养中苗高达2厘米,有3片至4片完整叶片地小植株,转移到生根培养基上,生根培养基为1/2MS,附加1毫克/千克地I-BA(IBA为一种生长素)。培养条件与继代培养一致,2周后有根长出,可炼苗移栽。

炼苗与移栽影响大岩桐地移栽成活率地关键是控制好温度和湿度,大岩桐要求生长在高温、潮湿及半阴环境,通风不宜过分,要保持较高地空气湿度。移栽前先闭瓶炼苗1周,洗净根上附着地培养基,栽入装有蛭石地营养钵中,蛭石用0.5%地KMnO4消毒。搭塑料小拱棚保湿,棚上架遮荫网,保持棚内温度20℃至25℃,两周后逐渐揭开塑料薄膜,一个月后可定植上盆,常规培养5月至6月即可开花。

大岩桐组培快繁技术,比传统地播种法、扦插法、分球法繁殖系数高,植株整齐一致,由于是无性繁殖,其性状没有明显地分离。能保持原品种特色和降低繁殖成本。但继代培养过程中发现,同样是在1毫克/千克地6-BA条件下,有部分试管苗发生玻璃化,失去分化能力,而低于1毫克/千克地6-BA,分化数量明显减少,6-BA地适宜浓度有待进一步探讨。

声明:本文转自网络,内容仅供参考和知识交流分享,不代表宜都市大博雅盆景园立场。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7img.cn/2022/06/18/205994.html

博雅园主编辑

爱好盆景、根雕、奇石、花卉、园艺
有2匹猫猫:花妹、小咪
上一篇
下一篇

为您推荐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18827251684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daboya@foxmail.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日全天节假日不休息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