薇菜以嫩茎叶供食用。
(一)起源与分布薇菜是蕨类植物中的一种。分布在世界各地,中国从东北到华南均有分布,常见于山林、荒坡中的湿地。薇菜作为蔬菜食用已有悠久的历史。近几年来由于过度采集,部分地区的野生资源已逐渐枯竭。
(二)营养价值与用途薇菜鲜嫩味美,营养丰富,以未展开的嫩叶为食用上品,可鲜食,可腌制、干制。薇菜还有较高的药用价值。其根状茎及叶柄残基均可入药,具有清热解毒、利尿镇痛、止血杀虫、治痢疾与白带等功效。
(三)特征特性薇菜为蕨类植物中紫箕科紫箕属紫箕类孢子体嫩叶的加工品。
蕨菜的根状茎短粗,直立或斜生,有时叉状分枝。叶有营养叶和孢子叶之分。营养叶较大,高60~100厘米,具长柄,簇生于根颈顶端。叶片为二回羽状复叶。孢子叶较营养叶萌发得早,一般在成株的中部可抽生孢子叶1~7枚,孢子叶生育粗壮,2次羽片长圆形,密生褐色的孢子囊,内着生孢子。
薇菜对温度的适应性很广,在30℃时停止生长,地温8℃时即可萌发,15℃时生长迅速。冬季地上部枯黄,地下根可安全越冬。
薇菜喜湿润,怕干旱,对水分的要求较严格。对土壤的适应性较强,以中性和微酸性土壤为宜。
(四)栽培技术
1.繁殖繁殖有两种方法:
(1)野生栽子在野生产区选择较大的根茎,茎粗10毫米。长20厘米的单株,带土挖出,保持水分,争取第二天定植于地内。挖取时要分散挖取,以利野生资源再生。
(2)育苗于5月底至6月初采集孢子。用20~40毫克/升的赤霉素处理1小时,播入草炭和土的混合基质中,在光照下萌发。长出营养叶后,减少光照。苗高10~12厘米时即可定植。栽植时间春、秋均可。
2.栽植在中性或微酸的土壤中,施足腐熟的有机肥料,做成平畦。栽植时密度按9株/平方米。栽植深度以栽子上部再覆土2厘米为宜。栽后立即浇水。
3.田间管理栽后要及时除草、追肥、灌溉,保持土壤湿润。在苗高50厘米时,可追施一次人粪尿,每公顷15000千克。栽培畦的周围可种上1~2行玉米做遮荫物,以利薇菜生长。
4.采收种植当年不采收,第二年采收一次,第三年采收二次。一般于4月采收,采收的标准是当叶柄出土18厘米以上,基部直径0.5~0.7厘米,头部卷缩的嫩叶。当叶柄卷钩半伸时即开始老化,不应采收。
采收时间为第一茬幼叶出土后的6~9天为宜。第一茬采收后,经7~10天第二茬叶出土,出土后6天即可采收。
薇菜采收后应立即加工,洗净去毛后,用沸水煮4分钟,捞出晾晒。晾晒时,揉搓3~4次,即可包装上市。
(五)发展前景预测同蕨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