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蔬菜栽培 / 绿叶类稀特蔬菜苣荬菜

绿叶类稀特蔬菜苣荬菜

苣荬菜俗名苣苣菜、野苦菜、取麻菜等。

(一)起源与分布苣荬菜广泛分布于中国北方地区,呈野生状态。中国自古有采集野生苣荬菜食用的习惯。

苣荬菜的野生适应性很强,可以在田边地头、盐碱地等其他蔬菜不能生长的地方旺盛生长。因而被国人春天大量采食,称为春天度荒蔬菜。

(二)营养价值与用途苣荬菜含有丰富的营养成分,据测定每1千克干样品中含蛋白质2172克、脂肪66.5克、碳水化合物206.6克、灰分191.8克、氨基酸183.6克,无机盐和微量元素的含量是:钾5.33%、钙2.21%、镁1.39%、铁414毫克/千克、锌49.3毫克/千克、硒0.1毫克/千克。每1千克鲜菜中含维生素C581毫克、维生素E24毫克、胡萝卜素33.6毫克。苣荬菜含维生素C和锌、钙的量较高,属营养价值较高的蔬菜。

苣荬菜以嫩茎叶供食用,可凉拌生食、可做汤,又可用茶泡饮。食之略苦,稍涩,余味清香爽口,风味独特,促进食欲。

苣荬菜有很强的药用保健价值,具有清热解毒、补虚止咳、治菌痢、喉炎、虚咳嗽、内痔脱出等症。中国民间自古作为药材应用。近代医学证明,苣荬菜丰富的维生素C及微量元素含量,是抗衰老、增强抵抗力、防癌抗癌、补钙、促进儿童生长发育的有效成分。

苣荬菜的野生分布很广,过去人们一直以春、夏季采集野生株供食,是消暑祛火的食品。近年来,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需求量越来越大,野生苣荬菜已不足食用。因此,出现了人工栽培。随着保护地生产的发展,春早熟栽培、秋延迟栽培、越冬栽培也发展起来。目前,苣荬菜已初步实现了四季栽培、周年供应的目标。

(三)特征特性苣荬菜是菊科、苦苣菜属多年生草本植物,以嫩茎叶供食。

根为直根,冬季以根在土中越冬。株高30~80厘米。茎叶空,外有棱条,上部分枝,茎无毛或上部有腺毛。叶羽状深裂,无毛,绿色,边缘有不整齐刺状尖齿。干旱时叶片边缘紫色,叶下部叶柄有翅,抱茎生长,中上部叶无柄。折断的茎可渗出白色浆汁。

夏秋季开花,头状花序,在茎顶上排成伞房状,总苞钟状,暗绿色,花冠舌状,黄色,两性。果实为瘦果,长椭圆形,有白色冠毛,可随风传播。种子千粒重为0.8~1.2克,寿命3~5年。

苣荬菜适应性很强,抗逆性强,抗寒又耐热。根芽在地温10~15℃时即可出土。种子在3~5℃即可萌芽。发芽适温为20~27℃。生长发育适温为10~25℃。抗旱、耐涝、耐盐碱,但在土壤湿润,水分充足的条件下生长良好,品质脆嫩。干旱时,叶片纤维多,品质差。但水分过多,易烂根致死。对土壤要求不严格,滨海盐碱地亦可生长,房前屋后,地头地角均可种植。但以种植在肥沃、疏松、保水肥力强的壤土中为最好。

(四)类型与品种苣荬菜目前多为野生种,尚无人工培育的品种。按外部形态的差异有大叶红芽、大绿芽、成齿、深齿大叶、小叶型等6~8个类型。其中大叶红芽、绿芽和成齿大叶等类型的叶质较厚,萌芽性强,产量高,品质好。

(五)春露地栽培技术

1.整地选地势高燥,阳光充足,土壤肥沃的地块,每公顷施腐熟的有机肥30000千克,深翻,耙平,做成宽1.2~1.5米的平畦。

2.播种育苗苣荬菜种植方法有2种:

(1)播种繁殖播种的头一年9月采集种子,晾干,揉搓,去杂质,于翌年春播。

华北地区于春季土壤解冻后立即播种。一般在3月上旬进行。播前畦内浇水,水渗下后撒种,也可按行距8~10厘米开沟深2厘米条播。播种后覆土0.5厘米厚。每公顷用种量4.5~6千克。有条件时,畦面覆盖稻草苫或地膜保湿。出苗时及时揭去。

苗期及时浇水,保持土壤湿润。春季干旱,小苗期可每天洒水1~2次,大苗期3~4天浇一小水。2~3片真叶时间苗食用,保持株距3~5厘米。

(2)挖根定植在种源多的地方,于3月至4月初到野外挖野生苣荬菜的根茎。挖出的母根摘掉老叶,主根留5~8厘米,保留顶芽。立即在畦内定植。按行距15厘米,株距12厘米,开沟深6~8厘米栽根。栽后立即浇水,水渗下后上覆细薄土,以不露母根为度。

(3)苗期管理播种或移母根定植后,应及时浇水,保持畦面湿润。约12~15天种子出苗,再经7~10天长出第一片真叶。2~3片真叶时间苗。

3.田间管理幼苗期杂草较多,要及时拔除。结合拔草进行中耕,一般需中耕3~4次。第一次中耕宜深,以后渐浅,以免伤根。雨后要及时中耕,防止土壤板结。

春露地栽培时,天气较干旱,要经常浇水保持土壤湿润。一般5~6天一水。如干旱缺水则纤维增多,品质变劣。追肥以氮肥为主,在幼苗2~3片真叶时,每公顷追尿素225~300千克。以后每采收1~2次,追一次尿素,用量同上。

4.采收及采收期管理苣荬菜萌芽力极强,既可采收嫩苗,又可采摘嫩梢。当苗高8~10厘米,8~9片叶时开始采收。采收方法是:用小刀沿地表1厘米平行下刀,保留母根,割取嫩茎叶。也可劈叶采收。先采大株,留中、小株继续生长。在正常管理下,母根可连续发出茎叶,25~30天一次,能收5~6茬。其中以第2、3茬产量较高,约占总产量的80%,每公顷产量达37500~45000千克。

采收后一周内不宜浇水,以防烂根染病。每茬采收后浇水,结合浇水每公顷施复合肥300千克。

(六)越冬栽培技术苣荬菜越冬栽培是利用日光温室于秋末冬初播种,冬季上市的栽培方式。成本虽高,但经济效益甚高,近年来发展面积较大。

1.栽培设施及时间华北地区可利用保温性能稍差的日光温室进行。播种时间为9月中下旬至11月上旬。从播种至采收第一次约需60~70天,可一直到翌年5月结束。

2.整地、建温室播种前建好温室,施肥整地同春露地栽培。如果到11月播种,应早建棚,扣上塑料薄膜,尽量提高设施内的地温。

3.播种、育苗方法同春露地栽培如果播种日期较早,种子采收较晚,尚未通过休眠期,可用50毫克/升的赤霉素液浸种12小时,后浸种催芽,有助于打破休眠期,促进发芽。

出苗前,应保持土壤湿润,用喷灌,忌大水漫灌。

4.田间管理从播种至出苗、2片子叶展开,应提高棚内温度,白天保持20~27℃,夜间15~20℃。约12~15天出苗后,再经7~10天长出第一片真叶。此期温度应适当降低,白天20~25℃,夜间10~15℃。寒冬外界气温较低,应采用少通风,增加草苫子等覆盖物来保持温室内的温度,防止低温影响生长发育。当3~4片真叶时,进行间苗定苗,株行距5~8厘米。

生长期温室内蒸发量较小,不宜多浇水,以免降低地温。一般以保持土壤见湿见干为度。10月可7~10天一水,11月15天一水,12月至翌年1月只要土壤不十分干旱可不浇水。2月以后逐渐增加浇水次数。

5.采收及采收期管理从播种至第一次采收约需60~70天。为争取较高的经济效益,应争取在元旦前和春节前大量上市。采收方法及次数可参照春露地栽培。

头一次采收后要增大温室内昼夜温差,保持白天25~26℃,夜间5~10℃,这样可提高产品的品质。

(七)病虫害防冶

1.霜霉病主要为害叶片。初呈浅绿色病斑,后变黄褐色至黑褐色,受叶脉限制,大小为2~11毫米左右,严重时病斑连片,致叶片干枯。

防治方法是适当降低温室内的温度和湿度,避免发病条件;发病初可喷:50%甲基托布津800~1000借液;或50%倍得利1000倍液;或58%甲霜灵锰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喷雾防治1~2次。

2.白粉病主要危害叶片。初在叶面或叶背面生白色粉霉点,扩大后成白色粉状斑,严重时叶片黄化或枯萎。

防治方法是降低大棚、温室内的湿度,增施磷钾肥,提高抗病力;发病初喷60%防霉宝2号水溶性粉剂800倍液防治。

3.叶霉病主要危害叶片。首先从叶片背面长有白粉,正面转黄褐色。由基部叶向上发展,影响食用价值。

防治方法是降低温室大棚内的温、湿度;药剂防治同霜霉病。

4.虫害为害苣荬菜的害虫有蚜虫、白粉虱、地蛆等。防治方法参照荷兰豆及韭葱等。

(八)发展前景预测北方地区人民有食用苣荬菜的习惯,但食用量不大,集中在春末夏初季节,以采集野生种为主,而野生种又遍及各地。这一形势严重影响了栽培生产的发展。因而苣荬菜在北方一直未能发展起来。

近年来塑料大棚、日光温室等保护地栽培迅速发展起来,使苣荬菜在冬季栽培上市成为现实。加之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冬季对绿叶蔬菜需求量增大,以及苣荬菜良好的药用保健价值,这些都刺激了苣荬菜保护地生产的发展。

声明:本文转自网络,内容仅供参考和知识交流分享,不代表宜都市大博雅盆景园立场。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7img.cn/2021/05/23/31989.html

博雅园主编辑

爱好盆景、根雕、奇石、花卉、园艺
有2匹猫猫:花妹、小咪
上一篇
下一篇

为您推荐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18827251684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daboya@foxmail.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日全天节假日不休息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