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节地区是贵州白蒜的主产区,大蒜栽培历史悠久,所产大蒜色白、个大、辛辣味浓、品质佳,是我区重要经济作物和主要外销出口农产品。长期以来,大蒜种植大部分是与玉米间套作,由于带距、玉米品种选择不合理,以及种植水平低、长期连作等原因,导致大蒜品种退化、产量低、经济效益差,严重影响了生产的发展。1998年起,我区结合种植业结构调整,按照大力发展优质高效农业的要求,开展大蒜、菜玉米分带轮作高产高效栽培配套技术试验研究和示范推广。2001年,全区大蒜、菜玉米分带轮作高产高效栽培面积227hm2,平均每667m2收获蒜头359.2kg、蒜薹307.3kg,两项产值1087元,纯收入737元。每667m2菜玉米平均鲜产625.3kg,产值750元,纯收入500元。两季作物共计纯收入1237元/667m2,比常规栽培平均纯收入648元/667m2增90.82%,经济效益十分显著。主要栽培技术措施如下。
1大蒜
1.1合理分带,实行轮作
实施大蒜、玉米分带轮作高产高效栽培技术,合理分带是前提。过去在蒜、玉米分带间套栽培中,为了保障玉米生产不受影响,带距较窄,大蒜种植比例小,受玉米影响较大,致使大蒜产量低、质量差。经过试验研究得出合理的带距为2m,其中大蒜、玉米各占1m,分别种植3行大蒜和2行玉米。玉米收获后,全田翻耕,上季玉米种植带改种大蒜,两种作物交替种植,实现轮作。1.2选用良种
选用个大、蒜瓣排列整齐的优质毕节大蒜作蒜种,作种蒜瓣要求无病、无破损,百瓣重480g左右。
1.3精细整地,施足基肥
上季玉米收获后,及时翻耕整地,耙细土块,每667m2施入腐熟农家肥2000kg尿素10kg、过磷酸钙40kg、氯化钾10kg,随后整地作畦,畦宽80~90cm,高10cm。
1.4适期播种
大蒜于8月中下旬直播。行株距25~27cm×12~14cm,每穴播种2瓣,播种深度4~5cm,667m2用种90kg左右,保苗13333~16000株。
1.5加强田管
幼苗期用1∶3清粪水加0.1%尿素浇施提苗。11月中旬结合中耕除草再追施清粪水一次。抽薹前用0.2%磷酸二氢钾进行根外追肥,促进养分向蒜头运输,加速鳞茎生长。加强对叶枯病、灰霉病、病毒病以及蚜虫等病虫害的防治。生长期间,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70%甲基托布津1000倍液喷雾保护。发病初期用65%甲霜灵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进行喷雾防治。用90%敌百虫1000倍液喷杀蚜虫等害虫,防止病毒病扩散。
1.6及时采收
当蒜薹高出叶尖20cm左右,顶部开始弯曲时采收,过迟采收品质老化变劣,失去商品价值,并影响蒜头生长发育。蒜薹采收后25天左右,叶片变黄即为蒜头收获适期,选择晴天及时收获晾晒。
2玉米
2.1品种选择
搞好大蒜、玉米分带轮作高产高效栽培,玉米品种选择是关键。选用生育期较短,产量和经济价值较高的菜用品种,如渝糯1号、筑糯1号、筑糯2号等,可以大大提高蒜玉分带种植的经济效益。
2.2适期播种,营养肥球育苗
菜玉米播期选择在3月中下旬。播种前按腐熟农家肥与土2∶1比例配制营养土,然后制成直径7.5cm左右肥球,随即打孔播种,孔深2.5cm。播种时,要求种胚朝下。播种后,将肥球均匀放置于宽120cm左右,深15cm的育苗厢中,并盖湿润细土1~1.5cm,然后覆盖地膜和小拱棚。出苗后加强苗期水分和温度管理,移栽前炼苗5~7天。
2.3精细整地,施足底肥
玉米定植前,翻耕整细地块,并在玉米种植带中间开宽20cm、深10cm的施肥沟,按每667m2施入腐熟农家肥2000kg、尿素20kg、过磷酸钙50kg、硫酸钾10kg。随即覆土成畦,畦宽70~80cm、高15cm。整平畦面,便于覆膜。
2.4地膜覆盖,及时移栽
采用地膜覆盖,待苗长到3叶1心时,破膜打孔,单株定向错窝移栽(叶片伸展方向与畦向垂直)。然后用湿润细土将定植孔填实并压严膜孔。种植密度:45~50cm×24~26cm,每667m2保苗2467~2667株。
2.5病虫害防治
菜玉米生长期间主要病虫有丝黑穗病、大斑病、小斑病、小地老虎、粘虫、螟虫等。用15%粉锈宁或70%甲基托布津按种子重量的0.3%~0.4%拌种,预防丝黑穗病等病害;用敌百虫配制成毒饵诱杀小地老虎、螟虫;用1000~1500倍氰戍菊酯防治粘虫等害虫。
2.6及时收获
玉米乳熟后,及时收获上市。同时,及时清除田间玉米秸秆,以利下季大蒜轮作。
郭国雄,贵州毕节地区农业技术推广站,551700,电话:0857-8223058
黄文林,陈祖瑶,通讯地址同第一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