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爬虫大全 / 东方铃蟾

东方铃蟾

东方铃蟾基本资料

  编 号:No0862

  英文名:Bombina orientalis

东方铃蟾品种简介

  东方铃蟾主要在我国的东北及俄罗斯、朝鲜等地,东方铃蟾又名火腹铃蟾、臭蛤蟆、红肚皮蛤蟆。东方铃蟾的体长约为45毫米左右,它们的皮肤粗糙,头部、躯体以及四肢背面都布满了大小不等的刺疣。

  中文学名:东方铃蟾

  二名法:Bombina orientalis

  界:动物界

  门:脊索动物门

  纲:两栖纲

  目:无尾目

  科:Bombinatoridae铃蟾科

  分布区域:中国东北部,韩国;山区溪流、海岸区域。

  命名人、时间:Boulenger, 1890

  IUCN保护级别:LC

东方铃蟾外形特点

  东方铃蟾的雄性前肢比较粗壮,在雄性的东方铃蟾的前臂内侧、内掌突以及内侧三指基部都有黑色的婚刺,所以雌雄鉴别属于比较容易的。

  东方铃蟾体长45毫米左右;头扁平、长宽几相等;吻圆,无吻棱;鼻孔在眼与吻端的中央;眼间距等于鼻间距而略小于上眼睑的宽度;无鼓膜;舌圆,周围与口腔粘膜相连;有犁骨齿。前肢短,指端圆,指短,指长顺序3、4、2、1,基部微有蹼;无关节下瘤,掌突三、均显着。后肢短,胫跗关节前达肩部,左右跟部仅相遇或略重叠;趾短而扁;雄性全蹼;雌性的蹼略逊,蹼间缺刻深;无关节下瘤,仅有小而圆的内跖突。

  东方铃蟾的皮肤粗糙,头、躯及四肢背面满布大小不等之刺疣,刺黑色;体侧之疣一般排列规则成行,较致密;腹面咽部胸部有少数小的刺疣;其余部分皮肤光滑无刺。颞褶不清晰。

东方铃蟾生活环境

  东方铃蟾在2000年8月1日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中已经被列入。所以不建议个人人工饲养东方铃蟾。

  东方铃蟾在生活时背部呈灰棕色,肩部有绿色花斑,或背为绿色杂以不规则的黑色斑点;腹面的花斑醒目,为黑色与朱红色或桔黄色,掌跖及大腿腹面亦有之。受惊扰时,手脚翻起,在背面即可看到鲜明的色彩。液浸标本为黑棕色、朱红色或桔黄包部分成白色。

  东方铃蟾喜欢栖居于池塘或山区溪流石下。5-7月繁殖,卵多成群或单个贴附在山溪石块下或水坑内的植物上,每次产卵约百余枚。成体受到惊扰时则举起前肢,头和后腿拱起过背,形成弓形,腹部呈现出醒目的色彩。这种对险情的反应(预感反射),可能是向捕食者暗示它的皮肤有毒的一种信号;德国人称它为警蛙。

东方铃蟾喂食要点

  东方铃蟾和别的蟾蜍以及青蛙等一样,都是吃蚊子以及一些小型昆虫的,由于东方铃蟾在2000年被《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列入,所以尽量不要人工饲养它们。

  东方铃蟾的舌呈圆盘状。蝌蚪口部周围有唇乳突,有角质齿,每排由2~3行小齿组成,出水孔位于腹中部;属于有角齿腹孔型。背面皮肤极粗糙。吻端圆而高,瞳孔心形或圆形。整个腹面颜色极为醒目,橘红或橘黄与黑色相间,掌部橘红色。多栖息于山溪、沼泽及其附近。在繁殖季节进入水塘或泥坑。成蟾行动迟缓,多爬行。当受惊扰或遇敌害攻击时,将头和四肢向背面翘起,显露出醒目的橘红和黑色斑块,作假死状。2~3分钟后恢复原态逃逸。每年5~7月产卵。

声明:本文转自网络,内容仅供参考和知识交流分享,不代表宜都市大博雅盆景园立场。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7img.cn/2023/11/06/385335.html

博雅园主编辑

爱好盆景、根雕、奇石、花卉、园艺
有2匹猫猫:花妹、小咪
上一篇
下一篇

为您推荐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18827251684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daboya@foxmail.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日全天节假日不休息
返回顶部